您的位置:首页 >首页栏目 > 管理 >

沽源:田畴染新绿 藜麦播种忙

六月的沽源,大地初醒,迎来了藜麦播种的最佳时节。在白土窑乡的千亩藜麦种植基地里,翻地机、播种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协同作业,在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准指引下,每垄直线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。

种植大户郝生明站在田埂上,注视着今年新引进的“冀藜5号”种子被均匀播下。今年,沽源县藜麦种植面积预计达到10万亩,目前已完成播种面积的90%以上。


(资料图)

“十年前我们试种藜麦时,谁也没想到这外来作物能成为致富的金种子。”郝生明感慨道。如今,他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试验田扩展到数百亩规模,亩均收益达到1600元-2200元,是传统作物的3-4倍。

高原沃土蕴金谷

沽源县海拔高,年最长日照时间可达3246小时,昼夜温差常达15℃以上。藜麦耐寒、耐旱、耐盐碱、耐贫瘠的特性,与沽源的生长条件高度契合。

2012年,当第一粒藜麦种子在沽源试种成功时,当地农民并未意识到这将改写县域农业经济版图。更难得的是,沽源拥有42万亩天然富硒土地,其中富硒耕地约12.6万亩,是全国天然富硒藜麦的主产区。这里生产的藜麦硒含量高达每千克0.46-0.88毫克,营养价值远超普通谷物。

“旱地种藜麦,一亩地产500多斤。按照目前一斤4元左右计算,刨去成本,一亩地纯收益900元至1000元,是当地种莜麦、亚麻收益的4倍。”闪电河乡石头坑村村民张庆军作为第一批种植户,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亩扩大到现在的400多亩。

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化生产,沽源藜麦产业完成了第一次飞跃。2024年,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,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,年产值超亿元,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藜麦种植基地。

良种良法促升级

在二道渠乡大梁底村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,科研人员正细致记录着不同品种的生长数据。这个占地360亩的基地,是中国最大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。

“沽源风大、无霜期短。我们在改良品种过程中,注重对藜麦植株的抗倒伏、抗折断、矮秆早熟等性状的筛选。”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悦有介绍。

经过十多年攻关,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“坝藜1号”“坝藜2号”等6个通过认定的新品种,成为坝上地区主栽品种。

良种需配良法。沽源藜麦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。从搭载北斗导航的精量播种机,到除草机械、高轮打药机、喷施无人机,再到联合收割机,机械化作业覆盖了种植全环节。在种植基地,施肥、覆膜、滴灌、点播一体化作业已成常态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。

深加工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。走进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全自动藜麦米生产线快速运转。经过清理、去石、脱壳、精选等工序后,一袋袋“谷麦郎”品牌藜麦米快速下线,即将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。

北麦公司不仅生产基础藜麦米,还开发出藜麦花胶、藜麦膳食粥、三色藜麦脆等特色食品。在沽源,46种藜麦特色食品、100余款创意菜品和5种藜麦文创产品,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矩阵。

2024年,沽源高标准规划了占地200亩的藜麦产业园,打造产业“园中园”,可承载10家以上加工企业入驻。园区成功签约引进总投资1.6亿元的藜麦食品精深加工、藜麦精酿啤酒项目,产业链条不断优化升级。

“我们致力于打造完整的藜麦产业链,从种植到加工,再到销售,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,让藜麦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。”沽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志勇说。

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下,沽源采取土地流转、入企务工、订单收购等多种形式,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。目前,全县14个乡镇的60多个村庄、3200余户种植户被纳入藜麦产业链,多渠道实现稳定增收。

从区域走向世界

今年5月,在浙江德清举行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燕赵品牌发展大会上,“沽源藜麦”区域公用品牌亮相。

品牌化战略是沽源藜麦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。近年来,沽源加快创建“沽源藜麦”区域公用品牌,扎实推动地标认证,大力实施“硒+藜麦”品牌战略。

如今,“谷麦郎”“华藜”两大特色品牌已打入京、津、沪等高端市场,产品成功入驻东方甄选、“832平台”、悦购网络等电商平台。

近3年仅“谷麦郎”品牌就销售藜麦产品超1万公斤,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。

沽源县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。2024年,为推进藜麦“出海计划”,沽源与秘鲁、玻利维亚等藜麦原产国开展深度合作,在技术引进、产品研发、贸易拓展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。

“当前,沽源县正在实施企业赋能、品牌赋能、市场赋能、文化赋能、国际赋能‘五项赋能工程’。”沽源县副县长陈瑞军表示,沽源将全力推进“沽源藜麦”地理标志(GI)认证、欧盟有机认证、FSSC认证、BRC认证等国际资质申请,瞄准国际藜麦市场需求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,向着“中国藜麦第一县”稳步前进。(通讯员 赵晨阳 王晓曦 王映华)

标签: 千亩藜麦种植基地 沽源县藜麦种植面积

热门资讯

精彩新闻